肺癌病人化療期間疲憊及其症狀群集現象與能量保存活動處置介入措施之成效-縱貫性研究
計劃名稱 : | 肺癌病人化療期間疲憊及其症狀群集現象與能量保存活動處置介入措施之成效-縱貫性研究 |
計劃編號 : | NSC |
補助單位 : | <% =rs1("補助單位") %> |
擔任角色 : | 計劃主持人 |
開始日期 : | 2006/8/1 |
結束日期 : | 2008/7/31 |
計劃摘要 :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無日期)統計台灣地區2005年癌症死亡原因以肺癌佔居首位 。而國內外對於肺癌病人5年存活率僅為10-14%左右(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Cooley, 2000; Tanaka, Akechi, Okuyama, Nishiwaki & Uchitomi, 2002)。有鑑於此,肺癌的治療方針除提昇存活率外,另重視疾病的進展與化療藥物副作用的改善,以及疾病對身體功能障礙及生活品質的影響(Cleeland, 2000; Ferrell, Grant, Dean, Funk & Ly, 1996; Tanaka et al., 2002)。疲憊在癌症病人接受治療過程中有很高的盛行率,70%-96%的化學治療病人經歷過疲憊的現象;放射治療病人則有65%-100%,且病人都表示疲憊比疼痛更加干擾日常生活活動(Ahlberg, Ekman, Gaston-Johansson & Mock, 2003; Curt, 2000; Nail & King, 1987)。許多針對肺癌病人治療期間不適症狀的相關研究中,發現肺癌病人經歷的症狀數目與症狀嚴重度皆高於其他癌症,其中以疲憊、疼痛、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咳嗽及失眠等症狀出現的頻率最高,而疲憊及呼吸困難則嚴重的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李、蔡、賴、高,2002; Cooley, 2000; Blesch et al., 1991; Tanaka et al., 2002)。Bower et al (2000)探討1957位乳癌病人,發現病人在診斷後3年仍有1/3病人表示持續及嚴重的疲憊現象。有此可知,疲憊症狀在癌症的治療期間及後續治療的追蹤過程是非常普遍且經常發生的現象。儘管如此,癌症病人常認為疲憊是治療和疾病所帶來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此問題的重要性,臨床上的醫護人員亦缺乏對疲憊的重視(Curt, 2001)。Vogelzang et al (1997)的研究顯示雖然癌症病人認為疲憊比疼痛更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而醫護人員容易疏忽此問題且缺乏有效緩解疲憊的方法。國際整合癌症網站(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2004年建議醫護人員應該對疲憊有完整的認識,在臨床實務中評估病人疲憊現象,提供對策進而執行臨床研究以驗證對疲憊最有效的緩解措施,來提升醫護照顧品質。因此,如何評估及緩解肺癌病人在化療期間所出現的疲憊現象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然而國內外對於癌症相關疲憊症狀的研究設計,大多屬橫斷面的研究,或探討單一症狀的相關性,不僅無法看出疲憊所持續的波動變化,也不能幫助醫護人員在臨床實務上預測化學治療過程中副作用的發生情形或提出有效的護理措施(李等,2002;Blesch et al., 1991; Okuyama et al., 2001; Tanaka et al., 2002 )。反觀國外學者已開始執行癌症病人疲憊及其相關症狀之縱貫性研究(Kurtz, Kurtz, Stommel, Given, & Given, 2000; Tishelman, Degner & Mueller, 2000)。在癌性疲憊(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的相關議題上亦發現細胞激素(Cytokines)在此領域具有其獨特地位,其中又以腫瘤壞死細胞(tumor necrosis factor-α)、介白素1 (interleukin 1)及介白素6 (interleukin 6)最多人探討(Manzullo & Escalante, 2002 )。但疲憊及其相關症狀與cytokines的關係究竟為何?仍有待臨床試驗的探究。經由上述文獻得知,如何有效評估肺癌病人在化學治療期間的疲憊現象與提供緩解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綜觀國內外針對癌症病人疲憊症狀的改善措施中,大多提到運動訓練(黃,2003;Drouin et al., 2005; Graydon, Bubela, Irvine & Vincent, 1995; Porock, KristJanson, Tinnelly, Duke & Blight, 2000);走路方案(張,2003);背部按摩、放鬆技巧及(黃,2000);能量保存活動處置等措施(Barsevick, Whitmer, Sweeney & Nail, 2002)可改善疲憊現象。但上述的措施中多數缺乏明確的指引及長期緩解癌症病人疲憊症狀之成效。依據Irvine、Vincent、Graydon、Bubela及Thompson(1994)在能量分析模式(Energy analysis model)提到疲憊是一種能量缺乏的現象。Barserick 等人(2002)提出能量保存是一種很謹慎的計畫個人能量來源的措施,主要的目的在個體面臨高度疲憊期間,降低能量的耗損,平衡休息與活動。另能量保存活動處置包含疲憊及不適症狀之評估與處置,不需額外儀器輔助,曾應用於肺癌病人,並有顯著的研究實證基礎支持此措施的確能緩解癌症病人的疲憊症狀,(Barsevick et al., 2002; Barsevick, Dudley, Beck, Sweeney, Whitmer, & Nail, 2004)。在考量肺癌收案的對象之疾病特性;可能有呼吸困難、咳嗽、咳血等不適症狀,此模式應可作為設計降低肺癌化療病人疲憊之參考,故應用能量保存活動處置成為本研究之介入措施。本研究目的藉由縱貫性類實驗的研究設計,追蹤肺癌病人由初診斷到化療療程結束後一個月其疲憊變化及其相關症狀的現象,同時亦將探討疲憊及其相關症狀與Cytokines之間的關係,另評估能量保存活動處置緩解病人疲憊之改善成效。其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護理人員對肺癌病人疲憊及其相關症狀與生物機轉的瞭解,並提出完善疲憊症狀的臨床指引,以提升護理照顧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