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認知障礙疾病歷程中家庭照顧者照顧過程之理論建構與理論為基礎之介入方案
計劃名稱 : | 輕度認知障礙疾病歷程中家庭照顧者照顧過程之理論建構與理論為基礎之介入方案 |
計劃編號 : | NSC102-2314-B-182-051-MY3 |
補助單位 :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擔任角色 : | 計劃主持人 |
開始日期 : | 2013/8/1 |
結束日期 : | 2016/7/31 |
計劃摘要 : 輕度認知功能缺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種症候群,定義為個體認知功能之衰退比年齡及教育程度可解釋之正常老化更嚴重,但尚未明顯影響其日常功能。超過半數之MCI 患者在診斷後二至五年會進展為失智症(dementia),亦有研究發現MCI 的家庭照顧者早已開始承受照顧負荷的痛苦經歷。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人口MCI 之盛行率為3%至19%,而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未來的MCI 病患人數及其家庭照顧者人數勢必會日益增加。瞭解MCI 疾病歷程中家庭照顧者之照顧過程,可作為建構有效介入措施的知識基礎,協助病患求醫及治療過程,發展良好的家庭照顧,並減少對家庭照顧者健康的負面影響。然而,目前對於臺灣地區MCI 病患的家庭照顧者其角色形成的現況所知不多,對於照顧經驗之長期變化及其影響所知有限,更無相關之介入措施研究。我們的前驅研究(Kuo & Shyu, 2010),針對10 位輕度認知障礙之家庭照顧者,探討其照顧過程,研究結果發現照顧者從一開始需調適彼此之間的衝突、面對關係的改變,所經歷的過程稱為『矛盾正常化』,照顧者會逐漸發展出各種有效的行為處理方法,以避免日常生活中衝突的產生,開始也會勾勒出未來的照顧任務。然而,前驅研究僅有一次的訪談,屬於橫斷式的研究方法,但是隨著疾病歷程的改變,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歷程會有哪些變化卻尚未探討,因此在前驅研究所呈現的概念,亟需要運用縱貫性資料收集方式加以證實及精確化。隨著不同疾病歷程的變化,這些概念如何變化,會呈現哪些不同的照顧型態,以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並相對應之介入措施,均是亟需要深入探討的內容。因此,本研究目的為發展MCI 患者之家庭照顧過程及其相關因素的概念模式,以期作為瞭解這些家庭,並發展介入措施之基礎,並進行前趨之臨床試驗以作為正式臨床試驗之參考。
此研究是為期三年,第一二年以茁根理論及長期追蹤來發展MCI 患者家庭照顧過程的概念架構。資料收集將採面對面訪談及參與式觀察,所有訪談過程將錄音並逐字謄寫成文字資料。研究的對象為神經科及精神科醫師診斷之MCI 病患的家庭照顧者10至15 人,每人每隔半年訪談一次,為期兩年,以得知現象的長期變化。實際的取樣策略與訪談次數將取決於理論的浮現與否及概念的飽和度,資料分析將採用持續性內容比較法,而研究過程將運用檢核軌跡、研究同儕辯證、三角交叉法、長期性參與、理論取樣增加資料的豐富性、及個案檢視等,以提昇研究之可靠性。第三年將根據前兩
年所發展之概念架構進一步發展相對應之介入措施,並以小規模(介入組與控制組各15 人)之前驅臨床試驗初步探討其成效,以作為未來正式之臨床試驗的參考。本研究期能發展出與文化相關之理論架構,用以解釋MCI 老人疾病歷程中之家庭照顧過程,並發展介入措施,作為台灣地區臨床實務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