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失智症患者家庭照顧過程之理論建構

計劃名稱 : 失智症患者家庭照顧過程之理論建構
計劃編號 : NSC91-2314-B-182-075; NSC92-2314-B-182-035
補助單位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擔任角色 : 計劃主持人
開始日期 : 2002/8/1
結束日期 : 2004/7/31

計劃摘要 :

     台灣地區失智症患者的照顧約有95%是由家人照顧,而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照顧,因疾病特質的關係,常是十分長期且充滿變化的,此家庭照顧過程變化的階段雖可能受疾病歷程的影響,但也可能和疾病歷程變化不盡相同。然而目前台灣的失智症家庭的護理,並未按照不同家庭照顧階段而有不同的重點及策略,臨床照護人員在照顧中常需經歷錯誤嘗試及摸索的過程。因此如果我們能針對不同家庭照顧的階段發展出特定的重點,能提供臨床人員照護的指引,縮短其摸索的時間,可進一步有效的幫助這些家庭。文獻回顧發現美國有許多是針對失能老人或失智老人的家庭照顧過程之研究,然而,因文化差異故其對台灣照顧現象之應用有限,台灣目前仍少見失智症家庭照顧過程之相關性研究,因此若能經由研究瞭解失智症家庭照顧過程中之長期性變化,特別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互動的變化,將可擴展對失智症家庭照顧的瞭解並提供失智症護理實務之參考。

    研究者先前發展的角色調頻理論(Shyu, 2000)可用來解釋台灣地區身體功能失能老人出院過渡時期之家庭照顧過程的動性變化。其理論是在敘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如何進入照顧關係,經彼此的協商直到關係穩定的照顧模式。此模式能呈現台灣身體功能失能老人家庭照顧的動態變化,也許能加以延伸並進一步發展,來解釋失智老人家庭照顧過程縱貫性變化。故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延伸角色調頻模式(Role-tuning model),進一步建立一實質經驗領域之理論,以解釋台灣地區失智老人家庭照顧長期變化的過程。

     「茁根理論」研究方法之目的為發展「茁根」於實証資料的理論架構,除理論建構外可用於現存理論之擴展,因此本研究將採「茁根理論」來做為發展能解釋失智症家庭照顧過程之理論架構的方法。資料收集將採面對面訪談及參與式觀察,其所有訪談過程均將錄音並逐字謄寫成文字資料。採樣將採理論取樣,依據先前角色調頻模式所發展的概念,做初步取樣的方向,研究對象將先選擇剛得知診斷的家庭、面臨強烈衝突和壓力的家庭、以及已有穩定的照顧關係和規律的照顧模式之家庭。為擴大樣本的差異並掌握較長期的變化,這些研究對象將自一般病房、支持團體與精神科病房中選取,至少初步於各組中各選擇四個家庭進行訪談及觀察,每三個月追蹤一次,連續追蹤一年。實際收案狀況將根據理論之發展及概念的飽和度作調整。資料分析將採用持續性內容比較法。研究過程將採用外在審查、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三角交叉法、參與時間之延長、理論取樣直到資料的豐富性及成員的確認等,來提昇研究之可信賴度。本研究期能發展出與文化相關之理論架構,用以解釋失智老人家庭照顧過程之長期變化,此理論架構將可擴展老年護理知識領域並可提供台灣地區失智症的臨床實務一參考準則。